近日,齊魯工業大學海洋技術科學學部海洋遙感團隊在近岸光學復雜水體的海水透明度及其影響機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新進展,相關成果以楊雷為第一作者、禹定峰為通訊作者發表于海洋類一區TOP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IF7.001),合作者包括來自英國Cardiff University、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研究人員。
近岸二類水體作為海洋和陸地的過渡水域,水環境和生態系統極易受到陸地、海洋以及人類開發活動的影響,水體環境復雜多變,存在著很多小范圍內的細微變化。海水透明度(Secchi disk depth,SDD)的遙感監測對沿海水體光學性質的研究非常重要。傳統海洋水體遙感監測衛星空間分辨率較低,很難有效監測分析近岸水體透明度的變化,本研究采用分辨率高達10 m的Sentinel-2衛星遙感影像,以中國北方典型海灣-膠州灣為研究區,利用11個航次的實測數據和97景Sentinel-2衛星遙感影像獲得了膠州灣海域透明度的多尺度時空變化特征。同時定量分析了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對SDD變化特征的相對貢獻量,重點分析了COVID-19對SDD變化的影響。結果表明,自然因素中降雨、風速、氣溫等對SDD的變化有著顯著影響,其在SDD的季節變化中起著主導作用;人為因素中漁業養殖、船舶通航、跨海大橋的修建、岸線類型變化等因素都對SDD的變化有著明顯作用,其是SDD年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COVID-19的爆發造成了海域內人類活動的銳減,對SDD有著明顯的改善作用。該研究探討了自然要素和人為因素是如何影響沿海水體SDD的變化,以及何種要素對近岸水體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的影響較大,該成果對研究沿海海域SDD的變異機理具有重要意義,也可為沿海水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參考。
審稿專家評價該工作“the topic is interesting”,并認為對透明度遙感研究“an interesting contribution”。海洋遙感團隊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堅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方針,重點圍繞海洋遙感技術與應用開展工作,主要從事海洋遙感機理、海洋生態環境遙感監測、衛星遙感定標與真實性檢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影響膠州灣水體透明度分布變化的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
Sentinel-2觀測到的2017-2021年膠州灣水體透明度日空間分布變化
魯公網安備 37021202001273號
版權所有: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
地址:中國青島苗嶺路37號
電話:0532-58628520
ICP備案號:魯ICP備202003768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