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始建于1958年,主要從事海洋環境監測領域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關鍵共性技術研究及相關成果轉化;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交流;建設海洋監測科技創新平臺,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承擔相關專業研究生培養任務。
2019年6月,以海儀所為依托成立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海洋技術科學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學院立足國家“海洋強國”和山東省“海洋強省”重大戰略需求,整合利用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優質教育資源和海儀所優質科研資源進行建設,以“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為指引,秉承“科教相長、研產相助”的建院理念,充分踐行“院所一體、科教融合”的發展模式,培養海洋技術領域創新型、精英型高素質人才。
海儀所編制442人,現有職工280余人,具有高級職稱120余人,其中工程院院士1人,二級研究員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3人,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4人,泰山學者攀登計劃專家1人,泰山學者特聘專家1人,泰山學者青年專家3人。柔性引進院士1人、“長江學者”2人、“國家杰青”1人。1人獲國家“政府友誼獎”,4人獲“齊魯友誼獎”。獲批山東省優秀創新團隊1個,設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以海儀所為依托,建有國家海洋監測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海洋儀器裝備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海洋監測設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和國家海洋高技術領域成果產業化基地4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山東省海洋監測儀器裝備技術重點實驗室和山東省海洋監測設備工程實驗室2個省級平臺;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光學重點實驗室1個校(院)級平臺。通過了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和國家認監委的海洋計量認證。
建所幾十年來,海儀所一直從事海洋監測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工作,目前形成了移動觀測平臺、傳感器研發平臺、海洋技術平臺、海洋生態監測平臺、物理海洋平臺、公共基礎平臺和橫向服務平臺等7個創新平臺,船舶氣象技術、海洋臺站技術和海洋浮標技術等3個專業技術研究室,高端海洋儀器與傳感器加工制造中心和計量測試中心等2個保障中心。圍繞智慧海洋的觀測、監測、探測等領域,以海洋核心傳感器、智能浮標潛標、智慧海洋信息處理技術為重點,形成了海洋科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三大學科,建成了從岸基、近海到深海大洋,從空中、水面、水下到海底的立體觀測研究體系;形成了從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到產業化生產為一體的研發、轉化、生產鏈條。
自建所以來,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40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余項,院、市級科技進步獎40余項,取得各項專利600余項。其中,海儀所研制的海洋資料浮標系統的技術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2009年獲得“國家自主創新產品”證書,目前我國在位業務化運行的10米大型海洋資料浮標系統均由海儀所研制、建造并提供技術保障,分布在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所有海區,為我國海洋預報、氣象預報、海洋工程建設提供實時觀測數據;船舶氣象儀系列產品廣泛應用于各類艦船、科學調查船、志愿船及民用船只;研制的自動化臺站觀測系統性能可靠、穩定性高,實現了無人值守連續監測,廣泛應用在沿海海洋環境監測站、海島無人值守自動觀測站及海上平臺等;研制生產的各類海洋調查工具在國內占主導地位,為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和勘測調查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地址:山東省青島市苗嶺路37號
魯公網安備 37021202001273號
版權所有: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
地址:中國青島苗嶺路37號
電話:0532-58628520
ICP備案號:魯ICP備2020037682號